「自律即自由」-哲學家康德

「自律即自由」-哲學家康德

近年無論是在廣告、網絡文章抑或社交媒體上,都常常看到「自律即自由」這個概念出沒。這句說話實在是很吸眼球,也很容易搶佔人們的記憶。可是,這句說話到底最早源自哪裏?而這個看似矛盾的概念到底是有著什麼樣的意涵?

近年無論是在廣告、網絡文章抑或社交媒體上,都常常看到「自律即自由」這個概念出沒。這句說話實在是很吸眼球,也很容易搶佔人們的記憶。可是,這句說話到底最早源自哪裏?而這個看似矛盾的概念到底是有著什麼樣的意涵?

「自律即自由」這個概念最早其實源自哲學家康德(Immanuel Kant) (1724-1804),他是德國啟蒙時期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。他的思想革命性地改變了西方哲學的發展方向。康德最重要的貢獻是提出「批判哲學」,他以《純粹理性批判》、《實踐理性批判》和《判斷力批判》三大著作,全面探討人類認知、道德和審美等領域的基礎問題。同時,「認識論」也是康德最著名的領域之一。他提出革命性的「哥白尼式轉向」,認為人類認知並非被動接受外界事物,而是主動運用先驗的時空形式和知性範疇來建構經驗世界。因此,我們只能認識「現象界」,而無法觸及「物自體」的本質。

而在倫理學領域中,哲學家康德認為,自律(Autonomie)是道德行動的核心。他認為真正的自由並非是隨心所欲,而是來自個體能夠依循理性,自主地制定並遵守普遍的道德法則(即「道德律」)。他認為真正的自由不是放縱欲望,而是遵循理性的道德律。當人遵循自己理性立法的道德法則時,就實現了道德自律,也就獲得了真正的自由。這種自由建立在理性的自我約束之上,而非隨心所欲。


康德的自律與自由:

自律(Autonomy)指的是個體能夠根據理性而非外在影響來決定自己的行為,並遵循自己制定的普遍道德法則。而康德認為真正的自由(Freedom)並非放縱私慾,而是來自於自律,即依循理性的道德法則行動,擺脫感性衝動和他律的控制。

康德主張:「自由即自律」,因為當我們遵循理性,依照道德法則行動時,我們才真正掌控自己的行為,而不是被外在環境或內在慾望所驅使。這與一般人認為的「自由是無拘無束」的觀念有所不同。

【NGG 知知讀書】
分享知識|讀書會|說書
追蹤 @ngg.news ,看些有趣的。

IG: 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ngg.news/
Mediu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