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網路和社交媒體很流行「躺平」這個詞彙,意思是形容一種放鬆、不追求進步或成就的狀態。在這種情況下,人們拒絕繁忙和競爭,選擇休息和放鬆,而不是積極追求目標或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。而愈來愈多年輕一代宣告自己「只想躺平」。我們可以回顧心理學家馬斯勞的需求層次理論,幫助我們理解人類的動機和需求,探索躺平。
馬斯勞需求理論
馬斯勞需求理論認為,人類的需求可以分為五個層次:生理需求、安全需求、社交需求、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。這些需求按照層次排列,當一個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時,人們才會轉向更高層次的需求。
- 生理需求:這是最基本的需求,包括食物、飲水、睡眠、性欲等與生存直接相關的需求。
- 安全需求:包括對個人安全、身體健康、財務安全、住所安全等的需求。當基本的生理需求得到滿足後,人們會追求對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和保護。
- 社交需求:也稱為社交愛的需求,包括對友誼、愛情、歸屬感和社會接受的需求。人們追求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和社交互動。
- 尊重需求:分為兩個方面,一是對自尊的需求,包括自信、自尊心、尊重和成就感;二是對他人尊重和認同的需求,包括希望被他人尊重、認可和讚賞。
- 自我實現需求:這是最高層次的需求,包括個人追求自己的潛能、實現自己的目標、追求個人成長和實現生命意義的需求。
為什麼年輕人只想躺平?
年輕人通常處於生命的起步階段,生理需求通常不是他們躺平的主要原因。而安全需求包括身體安全和經濟穩定。然而,現代社會的高競爭和不確定性可能使年輕人感到壓力重重。他們可能面臨著就業困難、房屋負擔重、經濟不穩定等問題。這些壓力可能使他們傾向於躺平,避免面對更多的壓力和不確定性。
當底層需要尊重被滿足後,人們需要被他人認可、尊重和重視。然而,年輕人可能在面對職業、家庭以及社會期望時感到壓力。他們可能面臨著對自我價值和身份的迷茫,這可能使他們傾向於躺平,以避免面對對自尊心的挑戰。
馬斯勞需求理論常見批評:
馬斯勞需求理論認為,當一個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時,人們會尋求更高層次的需求。這個理論提供了一種理解人們動機行為的框架,然而,儘管馬斯勞需求層次理論在心理學領域中廣為人知並具有影響力,但也存在一些批評和質疑。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批評觀點:
文化差異:
馬斯勞的理論主要基於西方文化和價值觀,忽略了不同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對需求的影響。不同文化對需求的層次和重要性可能有所不同,因此這種普遍性的理論在跨文化研究中可能存在限制。
需求的順序性:
馬斯勞的理論認為需求是按照層次順序排列的,只有在較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後,才會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。然而,實際上,人們的需求並不總是按照這種順序出現,而是可能同時存在多個層次的需求,並具有較高層次需求的追求。
缺乏實證支持:
儘管馬斯勞的理論在理論層面上有吸引力,但實證研究對於這個理論的驗證並不一致。有些研究支持了需求層次的存在和影響,但也有一些研究未能找到支持這個理論的證據。因此,對於這個理論的科學性和可靠性仍存在爭議。
個體差異:
馬斯勞的理論假設人們具有普遍的需求層次,但實際上,不同個體之間的需求和價值觀可能存在差異。每個人對於需求的重要性和追求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,並且受到個人經驗、文化背景和心理特徵等因素的影響。
從人文角度理解躺平
從馬斯勞需求理論解讀躺平,其實只是為我們提供另一個視覺去反思日常現象。就筆者觀察,躺平文化其實蘊含很多文化與社會因素。現代社會對年輕人施加了許多壓力。他們面臨著學業壓力、就業競爭、經濟壓力和人際關係等多方面的壓力。這些壓力可能導致焦慮和心理健康問題。同時,許多年輕人目睹了前輩或父母一代在工作上過於努力,犧牲了自己的生活品質和家庭時間。年輕人希望避免重蹈覆轍,更加重視工作和生活之間的平衡。因此他們更傾向於追求平穩和平靜的生活方式。
另一方面,許多年輕人開始反思和質疑物質主義的價值。他們意識到擁有更多的物質財富並不一定帶來真正的幸福和滿足感。此外,隨著社會和經濟的變革,年輕人對於成功的定義也在改變。在過去,成功通常與物質財富和地位相關聯,但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將成功與個人成長、自我實現和幸福聯繫在一起。他們更加注重追求內在價值和自我實現,而不是追求社會上的外在認可。相反,他們更關注內在的價值觀、人際關係和心靈成長。因此,他們更傾向於選擇一種簡單、平靜且有意義的生活方式。